诈骗已产业化,跨境商家如何反击?亚马逊反欺诈律师揭示协同作战新策略

在数字化时代,欺诈正以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规模迅速蔓延,形成一个名为“诈骗专业公司”(Scam Inc.)的成熟黑产体系。这些组织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甚至雇用数百名数据科学家研发人工智能技术,专门用于身份盗用与自动化攻击,其危害性和影响力已远超传统经济犯罪。
在近期Riskified北美Ascend峰会上,亚马逊客户保护与执法团队负责人杰米·温德尔指出,当前欺诈活动不仅导致消费者遭受直接财务损失,更严重侵蚀公众对在线交易的整体信任。大量诈骗事件引发客服咨询量激增,同时系统误判率也显著上升——例如受骗用户在欺诈者引导下的正常操作可能被误标记为异常,导致账号遭到冻结。
从宏观层面看,全球范围内针对欺诈的治理仍明显滞后。即便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尚未推出国家层级的反欺诈战略,执法机构在资源配备和法律手段上尚未做好应对高度专业化跨国犯罪组织的准备。
目前常见的诈骗形式包括“退款欺诈”和“呼叫中心诈骗”。前者通过操纵大量真实账户以小额订单发起虚假退款,如蚂蚁搬家般难以追踪;后者则通过伪造安全警告或订单确认信息(如“您的电脑已感染病毒”或“您刚购买了1000美元的iPhone”)诱导受害者回拨电话,进而通过社会工程学手段盗取账户信息。即便平台方联合执法机构端掉部分犯罪窝点,对广大用户和商家已造成的损失往往无法完全弥补。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一旦某商家被成功欺诈,很可能被犯罪组织标记为“易攻击目标”,从而面临持续甚至升级的二次诈骗。缺乏技术防护和数据能力的企业,在这场不对称战争中往往处于极度被动的局面。
面对系统化、全球化的欺诈生态,单一企业的防御已显得不足。行业急需构建协同防护机制,企业应主动加入非营利性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取威胁情报,同时尽早投入内部资源,组建专业反欺诈团队,引入智能风控系统。唯有通过共享信息、协同作战,才能在这场与黑产的军备竞赛中构筑起有效的防护体系。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