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内消费市场面临通缩压力、增长放缓,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寻求新的增长空间。然而,出海之路并非坦途:除了要应对本地化运营、跨境物流、关税成本等传统挑战之外,一个更为隐蔽的风险正在支付环节悄然浮现——海外支付欺诈。

这意味着,跨境电商的核心课题已从“如何把货卖出去”,进一步延伸至“如何安全地把货款收回来”。

挑战升级:海外支付欺诈的复杂面貌

为提升本地消费者的支付体验,跨境商家往往需要接入区域主流支付方式,例如欧洲的SEPA直接借记、德国的Sofort、荷兰的iDeal、拉美的OXXO,以及东南亚广泛使用的电子钱包(如GrabPay、GoPay)或货到付款(COD)。

然而,这些“本地化支付工具”在提升转化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独特的风险结构:

信用卡支付:存在长达8周甚至更久的拒付窗口,流程复杂、银行风控能力不一,容易遭遇“恶意拒付”,即消费者收货后仍发起争议撤销支付。

电子钱包/银行转账:部分渠道支付信息不透明、账户实名认证薄弱,难以追溯欺诈者真实身份。

货到付款(COD):在高风险地区,“下单-拒收”成为常见欺诈手段,商家需承担往返物流与库存积压损失。

经济压力催化“友善欺诈”抬头

通缩环境虽在表面上增强货币购买力,却常伴随企业利润收缩、就业不稳与居民收入增长停滞。在此背景下,部分消费者可能出于经济压力,转向“友善欺诈”(Friendly Fraud),即以“未收到货”“商品不符”等不实理由发起拒付,意图获取免费商品。

跨境交易因链路长、退货难、沟通成本高,更易成为此类行为的目标。同时,消费者对价格的极端敏感,也为虚假促销、钓鱼网站等欺诈行为提供了温床。

欺诈灰产专业化、技术化趋势明显

经济下行也间接助推了支付欺诈的“犯罪成本”下降。网络上出现大量低门槛欺诈教学,使原本技术门槛较高的金融犯罪变得触手可及。欺诈团伙更善于利用跨境交易中的信息盲区与司法差异,结合AI伪造身份、自动化批量攻击等技术手段,使传统风控体系防不胜防。

构建本地化、智能化的防御体系是关键

面对日益复杂的支付风险,跨境电商需从“单一通道依赖”转向“多维智能风控”。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支付方式风险画像:在接入任何本地支付工具前,应系统评估其欺诈率、争议处理机制与用户验证强度。

场景化策略:高单价商品或高风险地区可优先选用安全性更高的支付渠道;低风险试水订单则可适度放宽,但需配合更严格的交易审核。

数据协同能力:打通支付、物流、清关等多环节数据,构建完整的用户行为画像,提升欺诈识别与响应效率。

为助力企业系统应对此类挑战,美国跨境支付风控技术服务商Riskified近期发布了《热门出海行业风险解析报告》,从数据出发,为电商运营与风控团队提供参考框架。

【了解更多】

跨境商家警惕:社交媒体“信任陷阱”与拒付欺诈的新真相

诈骗已产业化,跨境商家如何反击?亚马逊反欺诈律师揭示协同作战新策略

风控范式进化:Riskified发布多款解决方案,应对AI智能体电商时代信任挑战

行业精读|欺诈灰产攻击电子数码类跨境电商的五种方式

还在被拒付“钝刀割肉”?跨境电商如何用数据“爆改”拒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