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金融领域,欺诈者发现了一个更高效的“捷径”:与其窃取实体资产,不如直接攻击资金本身。

当加密货币、跨境汇款和贵金属交易本身就成为“资金产品”时,每一次欺诈得手,都意味着即时、纯粹的利润。这片新战场正吸引着前所未有的火力。

深度伪造、语音克隆、钓鱼工具包与虚假文件——这些技术正推动账户盗用(ATO)、授权推送支付(APP)欺诈与套现骗局迅速增长。德勤数据显示,仅2024年,加密货币骗局就造成约46亿美元损失。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倚赖一位恪尽职守的“老警察”——KYC(了解你的客户)协议。它通过身份验证筑起防线,在过去确实功不可没。

但今天,对手已彻底不同。他们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小偷,而是装备AI武器、组织严密的“欺诈即服务”(Fraud-as-a-Service)军团。

在暗网中,他们能轻易购得全套作案工具:逼真的Deepfake换脸视频、难以辨伪的语音克隆,甚至足以乱真的全套证件。

这带来一个根本性问题:当我们的眼睛与耳朵都可能受骗,还能相信什么?

如果说传统KYC是在审视一张静态的“证件照”,那么新一代风控必须看见一幅动态的“全球数字图景”。如何实现?
答案,藏在身份数据之中。

真实用户与恶意AI代理在数字世界中的行为模式截然不同:他们使用的代理服务器、数字语言中的细微习惯、试图掩盖行踪的痕迹……这些在庞大的全球交易网络中,构成难以伪造的“数字指纹”。

正如全球数字金融平台Uphold的欺诈预防副总裁Rob McCall所分享:

“与Riskified合作后,我们显著提升了订单批准率。这使我们更有信心采用基于风险的动态决策,在保障平台安全的同时,尽可能为真实客户放行交易。”

KYC协议已有数十年历史,它为金融机构与线上企业建立起验证客户身份的基础机制,旨在防范洗钱、恐怖主义融资、身份盗用等风险。然而今天,这套盔甲已出现裂痕。

资金流动平台的全球化与实时性,使其在吸引复杂欺诈活动的同时也显得尤为脆弱。欺诈者无需转售实体商品即可直接获取资金——这令他们趋之若鹜。

旧地图无法指引新大陆。当KYC这一“黄金标准”在筛选欺诈时逐渐力不从心,平台又该如何阻止资金流入黑产?如果我们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与耳朵,还能相信什么?

面对“产业化”与“智能化”的欺诈,防御体系必须同步进化。与其在门口反复盘问“你是谁?”,不如通过数据洞察看清“你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

身份数据,正是破局的关键。通过分析跨平台的全球交易模式,区块链、数字资产等另类金融从业者能够识破伪装、检测欺诈。

从数字语言线索、代理服务器使用,到试图混淆身份的细微痕迹——基于身份的解决方案,正捕捉那些难以伪造的信号,在动态中构建信任。

【了解更多】

警惕支付欺诈的隐形损失:跨境电商的破解之道与风控策略

奢侈品电商如何破解支付欺诈?2025高端品牌风控策略全解析

风控范式进化:Riskified发布多款解决方案,应对AI智能体电商时代信任挑战

假日季生鲜电商:如何拿下新客红利,避开欺诈陷阱?一份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防骗指南

Comoto的风控之道:以>99%批准率,铸就品牌信任与增长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