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与流量困境下,支付欺诈成跨境电商出海“首位风险”

当国内通缩压力持续,消费者捂紧钱包,越来越多的电商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然而,这条出海之路充满挑战:国内经济下行,海外市场又因出口关税导致商品价格飙升,竞争力大打折扣。
在重重压力之下,一个更为隐蔽的威胁正潜伏在支付环节——海外市场的支付方式欺诈。这使得跨境电商的核心挑战从“如何卖出去”转变为“如何安全收回货款”。
挑战升级:海外支付欺诈的复杂面貌
为迎合海外消费者,跨境商家需要集成当地流行的支付方式,包括欧洲的SEPA直接借记、德国的Sofort、荷兰的iDeal、拉美的OXXO、东南亚的电子钱包(如GrabPay、GoPay)以及货到付款(COD)等。这些支付方式虽然能提升转化率,却如同一把“双刃剑”,带来了独特的欺诈风险:
信用卡支付面临“拒付窗口期”长(通常达8周或更久)、处理流程复杂、银行风控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容易被恶意用户利用,实施“欺诈性拒付”——在收到商品或服务后,仍撤回授权扣款。
电子钱包与银行转账存在支付信息不透明、账户实名认证不足等缺陷,导致难以追踪欺诈者的真实身份。
货到付款(COD) 在某些地区面临恶意下单后拒收包裹的常见欺诈手段,致使商家承担双向物流费用和商品滞留损失。
经济压力下的消费者行为变化:“友善欺诈”激增
通缩环境下,货币购买力表面上升,但往往伴随着企业利润下滑、失业率上升和工资停滞,最终导致家庭实际收入减少。这种经济压力催生了消费者的道德风险:
恶意拒付行为增加:部分消费者试图通过不当手段弥补经济损失,以“未收到货”、“商品不符”等虚假理由向银行申请拒付,实现“免费”获取商品的目的。跨境交易因物流链条长、退货流程复杂,更易成为此类行为的目标。
对低价的极端追求:通缩期消费者对价格异常敏感,容易落入欺诈灰产设置的虚假促销、钓鱼网站陷阱,进而导致支付信息被盗,引发后续的欺诈性交易。
欺诈灰产的升级:手段更趋专业化
犯罪门槛降低:经济低迷驱使更多人铤而走险,而网络上“包教会”的支付欺诈教学使得曾经高门槛的金融犯罪变得触手可及。
跨境盲点被利用:无卡交易的本质、跨国法律差异和支付清算体系的复杂性,为欺诈者提供了天然保护。欺诈团伙利用盗取的信用卡信息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作案,大大增加了追溯和打击难度。
技术手段持续进化:欺诈团伙不断升级技术,采用更高级的钓鱼技术、机器人批量测试盗取的信用卡信息,甚至利用AI生成虚假身份和行为模式,使得欺诈识别变得愈发困难。
应对之道:构建智能风控体系
面对日益复杂的支付欺诈环境,跨境电商需要建立更加智能、专业的风控体系:
深度本地化洞察:不仅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支付习惯,更要掌握当地的欺诈模式和法律法规,避免因认知不足而陷入风控盲区。
数据驱动决策:借助专业风控技术商的数据和分析能力,建立基于用户行为模式的风险评估模型,精准识别可疑交易。
技术赋能反欺诈:采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时分析交易数据,及时发现新型欺诈模式,提升防御能力。
在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当下,跨境电商的出海之路既充满机遇,也遍布风险。唯有将支付安全提升至战略高度,才能在通缩与低流量的双重夹击下,实现可持续的海外业务增长。
【了解更多】
风控范式进化:Riskified发布多款解决方案,应对AI智能体电商时代信任挑战